投稿者: 王鄆
在我年少記憶中,身材結實精壯的父親總是沉默少言,當時不知道他的眼神中藏著一段段深刻的苦難歲月。
父親生於民國22年山東的地主家庭,家境富裕,為躲避共產黨的迫害,他成為一名流亡學生,跟隨學校來到台灣。
原本,他們懷著繼續求學的夢想,希望在異鄉能夠安身立命。然而,澎湖713事件(民國38年7月13號,外省人的二二八事件),徹底改變他們的命運。
在軍中服役11載之後,終於讓他們一償宿願,進入彰化員林實中修習師範教育。在父親留下求學時期的美術作品,看到了護生畫家豐子愷的遺風。畢業後他在雲林縣擔任教職,在這裡認識我母親,一位個性堅毅、刻苦耐勞的女性,一同攜手組成家庭。
一個機緣下,父親透過朋友的協助,舉家從雲林北遷到桃園,當時經濟拮据物資匱乏,我們家的平房是父親找一位泥水工,兩個人一磚一瓦建造起來。為感念這段經歷,父親用他那筆力遒勁、字形秀麗的書法寫了一篇紀念文,請人雕刻在大理石並鑲嵌到餐廳的牆壁內。
如今,站在這片父親親手打造的家園前,我深深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歷史與情感。父親的故事不只是個人的回憶,更是那一代人共同承受的苦難與奮鬥的縮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