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3日|大暑裡的白米香,是我家的味道

投稿者: Rosa沈

7 月 23 日,大暑。

這是台灣稻米一年兩期稻作中的關鍵時期。從小在雲林鄉下農村長大,大暑對我來說不只是天氣熱,而是家裡特別忙碌的時候。除了要準備插秧,還得隨時注意氣象預報,深怕一個颱風影響收成。

小時候,別人放假去玩,我卻常被拎去田裡拔雜草。暑假則是和哥哥姊姊輪流在三合院的埕裡翻曬稻穀。太陽曬得頭暈,我們一邊翻、一邊忍著被稻殼弄癢的皮膚。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曬乾,只知道要一直翻、不能偷懶。

所以每次讀到「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」,總覺得這句話不是詩,是童年裡每天的寫實。

因為務農,從小吃的白米都是自家種的,媽媽從沒去街上買過米。青菜也幾乎是自家菜園採來的,高麗菜、地瓜葉、長豆、花生、絲瓜,還有現在賣場裡一盒要上百元的小番茄,當時都是餐桌上的日常。

長大離鄉北上,後來結婚、工作,家裡的農事也隨著爸媽離世,轉由叔叔們接手。我再也沒在那熱得發昏的夏天進過田裡,但每當吃下一口白米飯,我都會想起父母務農的辛苦,和一袋袋裝滿收成的稻穀,那是我記憶裡最真實的大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