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者: 何昱泓
「神靈鬼神就像一面鏡子,映照著時代與人心。一個傳統若無法與我們生活共鳴、創造新的記憶,是否注定會消亡?」
幾年前,看到鷄籠中元祭放水燈前的遊行車隊放著「小蘋果」等電音舞曲。心裡真的很焦慮,作爲一個關心在地文化的基隆人,不禁覺得「天啊,這個延續超過 170 年的民俗祭典,是不是要失去他本來的面貌了?」
這個想法,到我開始帶走讀才慢慢改變。起初為了化解漳泉械鬥而誕生的中元祭;到日治時代為了閃躲殖民政府查禁,因而融入「盂蘭盆會」日式祭典花車遊行,再到戰後成為安撫新族群的象徵。它的樣貌始終因人的需求改變。
我突然想通了,作為市民拿著小凳子單純坐在路邊「迎鬧熱」、趁著交管跑到大馬路上閒逛、放煙火讓陰陽兩界同樂,又或是穿著自己國家服飾的新住民也一同參與等等,這些都是中元祭得以繼續成為中元祭的原因吧。
即使這個百年祭典早已和原初的樣貌相差極遠,但儀式連結起過去的祖先與現世的我們,內裡的精神始終存在著,凝聚起整座城市的人群。
所以,就算每年都喊累,我還是會出門帶導覽,朋友都笑我在「聚眾滋事」。但能親口分享這個祭典的故事,看著身邊的人被這股氣氛感染,就是我參與基隆、參與中元祭的方式,也是我傳承這份溫暖默契的方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