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你知道從小翻到大的日曆,其實沒有自己的字體嗎?
我們是「存在日曆」,一間在台中經營五十年的資深日曆廠,半個世紀以來,我們每天印日曆,看著台灣人的生活一頁頁翻過。 然而,印了這麼多年,我們卻發現一件奇怪的事——台灣的日曆,竟然沒有屬於自己的字體。
從傳統印刷廠,到國民日曆運動的開端
《共編曆》誕生於我們的轉型初衷, 作為一家步入夕陽的傳統印刷廠,我們決定不再只是印製日曆,而是要讓「日曆」重新成為與人對話的文化。
於是,我們和全台灣人一起做了一件瘋狂的事—— 製作台灣第一本由全民共創的日曆《共編曆》。

這本日曆由 365 位網友投稿而成,既然有「共編」,當然更要「共享」,讓這場文化運動更加完整!於是,我們決定開發台灣第一套專屬日曆字體——「日曆體」。
全台首個「日曆專屬日期字體」誕生!
為什麼要創造日曆專屬的字體?
早期的日曆都用最顯眼的粗黑體或襯線體,因為華人社會習慣全家共用日曆,一定會掛在公共區域,比如客廳、餐桌,任何人走過都能輕鬆看到日期,所以在設計上不會考慮近看的細節,遠距離能清楚辨識才是最重要的。
那襯線是什麼呢?襯線源自早期的書寫字體,是指筆劃開頭與結尾的裝飾線條,這些裝飾線能讓人快速地理解符號的意義,也因為它的易讀性極高,所以長期受到印刷品青睞。
舉例來說,若只畫出一條直線,你不一定能辨識那是「1」;但加上底座之後,你就會判斷那是「1」。

襯線的存在,還能讓數字更方正穩定,因此在排版時看起來更整齊,整個數字就像是一個完整的圖案,這種特性正好就非常適合版面資訊複雜,排版不易的日曆。

接著我們來看中文部分。
傳統日曆有分橫式與直式,因此中文字常為了排版被暴力變形,要嘛被壓扁、有時被拉長,而且日曆要掛在客廳或店面,為了放大後仍穩定清楚,採用粗黑體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。

也因為傳統日曆的數字、月份、星期經常使用不同字體與邏輯,近看就會顯得瑣碎。再加上過去大家都覺得:「日曆那麼搞剛幹嘛?反正都要撕掉。」於是,幾十年來日曆字體就延續著沒有系統、從未統一,也沒有正式名稱。
直到「共編曆計畫」,我們開始盤點自己的歷史時,也盤點起日曆字體的歷史,覺得「字」有蹊蹺,最後決定,既然想創造日曆的新用法,也應該連字體一起革新吧!
「日曆體」的設計革新:從印刷走向設計

以50年的日曆製造經驗為基礎,我們與字體設計師泰江攜手合作,共同開發出全新的「日曆體」,希望平衡傳統日曆的辨識性與現代設計的美感。
為了因應現代小家庭、小空間、新的生活習慣,遠近都能看清,是這次日曆體最重要的任務,傳統粗黑體雜亂,現代細字體近看舒服,遠看卻模糊。我們的挑戰,就是讓這兩個極端能同時並存。
幾何無襯線的數字設計
數字部分採幾何無襯線(Geometric Sans Serif)風格,以純粹的直線與圓形構成筆畫。粗度沉穩卻不笨重,無論遠距或近距都能清晰辨識。為避免無襯線體可識別性下降,我們在筆畫閉口處調整比例,讓數字結構更穩定,閱讀性更高。

中文字形的比例與節奏
中文字設計簡潔俐落,曲線拉直、字面略收窄,呼應數字比例並增添精神感。收窄的文字寬度讓排版更穩定,也貼近傳統日曆方正的格局。減少筆畫重疊的細節,使整體更乾淨、有份量。

灰度與字距的調和挑戰
整體設計的關鍵,是讓數字與中文在同一頁面上能夠協調共存。我們重新調整灰度、字重與字距,確保「日期」、「星期」、「月份」並排時能維持一致的視覺節奏,讓整體版面既清楚又有呼吸感。

近看遠看,店面、客廳,通通都適合



免費開源下載:好國好民,好日曆的新時代
日曆體,寫下台灣自己的日期。
比起字體,打造日曆體的初衷更像是文化革新,它誕生於日曆廠的現場經驗與對用戶們的時代觀察,希望「日曆「作為台灣人生活的一部分,也作為時間的共同語言,能因應時代需求被改變,也讓「日曆」重新被看見。
因此我們希望這套字體不只服務於《共編曆》,我們更希望,它能成為台灣第一套屬於所有人的「日曆字體」,讓台灣日曆,有自己的字體、自己的語言、自己的時代。
自即日起,「日曆體」正式開放下載。任何人都能自由使用,無論設計、創作、筆記或影像, 都能用這套字體記錄屬於自己的日子。

下載方式
留下你的email
訂閱服務確認
訂閱失敗
使用建議與授權條款
- 用途:可個人或商業免費使用。
- 範圍:日期數字 1~30、星期、月份(非完整中文字集)。
- 標示建議:使用時可註記「字型:日曆體(存在日曆)」。
- 如果大家喜歡,明年我們會繼續努力,製作農民曆和節慶版本
- 另外日曆體的英文名稱,是日曆的台語唷!
字體設計師「泰江TJGameboy」

— 介紹 —
2024森澤字體設計競賽 繁體中文組|佳作
2020美國IDA國際設設計獎|銀獎
2020 Taiwan Top Star 插畫設計類|優異獎
2019金點新秀設計獎 贊助特別獎|入圍
2019放視大賞 平面類傳達設計組|入圍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