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者: 關懷生命協會
木柵動物園能養企鵝,為什麼不養北極熊,你有想過嗎?
其實台灣曾有兩次引進北極熊,第一次是1971年,新竹動物園以 50 隻台灣獼猴從日本換來第一隻北極熊,一出現便轟動全台。但當時台灣對寒帶動物了解太少,設備不完善,僅僅兩年,北極熊便因敗血症死亡。
第二次是1986年,木柵動物園宣佈,加拿大將捐贈一對北極熊,雖然極地館設施被議會否決,園方仍表示北極熊只要在攝氏十五度左右、有水的環境就能適應,牠們就此來到台灣。
這兩隻北極熊被取名為「加拿」與「加大」,園方餵牠們吃魚、肉,也餵食紅蘿蔔、馬鈴薯,讓牠們習慣亞熱帶的食物,調節營養。然而,或許因空間太小,加上亞熱帶氣候不適與醫療技術有限,北極熊逐漸出現皮膚病。雪白毛髮脫落,露出底下的黑皮膚,甚至長出膿瘡與發炎。最終,公熊於 1994 年離世,母熊也在兩年後去世。
此後,台灣曾兩度嘗試再次引進北極熊,但在關懷生命協會與動保團體呼籲下,計畫最終未能成行。自此,台灣動物園再也沒有北極熊。
在北極熊日這一天,對身處台灣的我們,是值得深思的時刻。迎接遠道而來的生命,是一份責任。我們必須考量環境是否適合牠們生存,也需要專業技術與充足資源,才能真正承擔起生命的重量。
